产品中心
据《本草纲目》记载:“芦,本亦名苇、葭。花名蓬,笋名(音拳)。初生的苇叫葭,未开花时叫芦,长成后叫苇。”“芦苇”之名得自《本草纲目》,古时被称为“蒹葭”,后世采用《本草纲目》的叫法。芦苇秆直立,高 1-3(8)米,直径 1-4 厘米,具 20 多节,基部和上部的节间较短,最长节间位于下部第 4-6 节,长 20-25(40)厘米,节下被腊粉。
芦苇是我国分布最为广泛的草本资源,常见于江河湖泽、池塘沟渠沿岸和低湿地。芦苇能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喜生于沼泽地、河漫滩和浅水湖等环境的称之为湿地芦苇;分布在干旱区绿洲农田外围、盐碱地,甚至一些沙漠区域等环境的称之为旱生芦苇。近年来,我国也越来越重视湿地的保护,如黄河三角洲地区,通过湿地蓄水,提高土地的水分含量,改善盐碱化状态,同时加强防治荻蛀茎夜蛾和棘禾草螟等虫害,创造适宜芦苇生长的环境,丰富了芦苇资源。
芦根为多年生禾本科植物芦苇干燥或者新鲜的根茎,其食用和药用价值自古以来就被人们发现。芦笋,是早春季节芦荻新生的嫩芽。王安石《后元丰行》对芦笋的美味称赞有加:“鲥鱼出网蔽洲渚,荻笋肥甘胜牛乳。”芦根作为常用的中草药,具有清热、除烦、生津、利尿和止呕的作用。芦根含有蛋白质、脂肪、多糖、单糖类、薏苡素、天门冬酰胺,以及多种维生素。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芦根具有对肝的纤维化和骨骼肌抑制的作用、养肝保肝、肠管松弛等各种药理作用。芦苇不仅种植广泛,而且一年四季除了冬季都可以采挖。因此芦根价格低廉,无毒副作用的特点使得芦根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芦苇作为实用材料也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沈括《梦溪笔谈》提及芦苇“堪作障席、筐筥、织壁、覆屋、绞绳杂用,以其柔韧且直故也。”用芦苇编织而成的席、帘、箔等在古时已然常见,不少人甚至以编织苇席为生。到如今,人们将这种编织品与艺术相结合,芦苇编织品有了艺术性和装饰效果,甚至形成芦苇编织艺术产业。前文提及的“织壁、覆屋”则是芦苇作为建筑材料的表现。人们利用芦苇韧性强的特点,在建造墙体时,采用一层泥沙一层芦苇的方式来进行加固。目前“芦苇板”作为一种色环保的建筑材料依然被广泛采用。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305 篇中提及“芦苇”这一植物的便有 7 篇,最有名的是《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茂密的芦苇丛是水边常见的景观。此时,芦苇仅仅是作为比兴的媒介出现在诗歌中,还没有独立成为一个意象表达。
中唐及以前,我国北方的芦苇资源较为丰富。唐代不少诗人纷纷吟咏,如传奇女诗人薛涛《送友人》:“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韩愈《湖南李正字归》:“人随鸿雁少,江共蒹葭远。”大历十才子之韩翊《寄赠虢州张参军》:“蒹葭露下晚,菡萏水中秋。”宋以来,一方面北方环境恶化,芦苇分布相对萎缩减少,另一方面,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完成,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的芦苇湿地受到更多关注。梅尧臣《得王介甫常州书》:“别时春风吹榆荚,及此已变蒹葭霜。”彭汝砺《行舟芦苇中》:“芦苇萧萧吹晚风,画船长在雨声中。浮生厌足江湖味,好在溪边旧钓筒。”
园林与诗文密不可分,相辅相成。“芦苇”或者说“蒹葭”作为园林造景中水生植物的一部分也可从历代诗文中找到踪迹。高士奇是一位在文史哲诸方面皆有贡献的学者,也是康熙皇帝近臣。他平生学识渊博,能诗文,擅书法,精考证,善鉴赏,所藏书画甚富。高士奇告老以后,在家乡所筑别业的题咏集为《草堂诗记》,张潮把诗集刻入《昭代丛书》时,按照惯例不录诗词,而将每首诗所附记述景物的描写录入,并代为改称《江村草堂记》。其中有《芙蓉湾》一篇:“芦汀葭渚,景物萧瑟,独芙蓉临水,尚含鲜妍。‘抱瓮陂’东北,清流数曲,野岸高低,与蓼花杂植,摇风泫露,倍觉怜人,时闻侯雁呼群,秋声在耳,作尘外遐想。”本篇通过描写芦苇、芙蓉、蓼花等丰富的水生植物展现了江南风景园林的面貌,也说明芦苇已经成为人造园林中景色营造的主要植物之一。
广泛的分布与摇曳多姿的独特景观使芦苇成为文学中重要的意象和题材。从《诗经》起,足以说明芦苇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意象。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的发展,芦苇走进更多文人才子的视野,他们将芦苇写进诗文,托物言志,从秋风萧瑟的视角逐渐扩展到送别、羁旅和隐逸等题材的创作中。芦苇成为文人雅士不慕功名、远离世俗,追求身心俱隐的情感寄托。
芦苇俊逸多姿、意韵深远的形象在中国画中有丰富的表达。传世经典《芥子园画谱》是众多名家进修的范本,其中对芦苇画有详细描述:“宋时名手如巨然、李、范诸家,皆有《渔乐图》。此起于烟波钓徒张志和。盖颜鲁公赠志和诗,而志和自为画,此唐胜事。后人蒙之多寓意于渔隐。而元季尤多。盖四大家皆在江南葭菼间,习知渔趣故也。凡他图则必有主树,至渔乐则烟波淼渺,树不能为之主,而主葭菼矣。故此作以殿草树之后。”可见,在中国画中,芦苇与“渔隐”题材紧密相关。
芦苇在人物、山水、花鸟三大表现题材中,为意境营造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人物画和山水画这种基本采用勾勒染色、落笔写形和点厾法三种。在神仙故事图中,芦苇作为配景出现在画面中,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如清代宫廷画家焦秉贞所绘绢本十二帧《历朝贤后故事图》中《约束外家》这一开,画家为了突出人物,采用点厾法表现了水边的芦苇丛,水岸之间过渡自然。
在“渔隐”题材的山水画中,芦苇频繁出现,也是文人雅士向往隐逸山野的表达。赵干《江行初雪图》描绘了长江沿岸渔村初雪的景象。从创作背景来看,画家希望通过生活化的场景表现平民化的追求,而芦苇闲情隐逸的形象和内涵与画家的情怀十分契合。赵干在创作时,展示了他细致入微的观察,也对现实景观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提炼和夸张。如图,横向的水纹与纵向的芦荻,粗大的杂树与细小的芦苇,这种强烈的对比不仅丰富了构图,也给观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对比。同时,他在描绘芦苇时,为了避免程式化,在四五处叶上进行了斜式的破解。种种细节,使得画面极具感染力。历史上,还有诸多名家名作,如项圣谟《溪山渔隐图》、王诜《渔村小雪图》、王昱《芦汀鸿雁图》等等,不胜枚举。
花鸟画中,提到“芦雁”,边寿民“边芦雁”是必定绕不开的一位人物,他以画芦雁驰名江淮,称其所居名“苇间书屋”。故宫博物院藏边寿民《芦雁图轴》,沙渚芦苇,水草点点,两只芦雁一俯一仰,悠然闲憩其间。芦苇枯笔墨色写成,苍劲爽利;芦花秃笔点染,蓬松自然;芦雁则泼墨中微带淡赭,朴古奇逸,准确而生动的笔墨显现出作者较强的写生能力。这种大写意的泼墨芦雁,是边寿民独特的创造。边寿民的芦雁题材也是现今拍场上不可多得的精品。芦苇入画,不仅因其自身具有形象上的美感,它所蕴含的美好寓意也为文人雅士所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