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电子官方网站

产品中心

新闻资讯

更多
电话:400-123-4567
传真:+86-123-4567
邮箱:admin@youweb.com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第二系列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品中心 > 第二系列

国家工业密码|这个故事有点“水”

浏览次数:811 发布时间:2025-09-07 19:33:00

  如果你站在北京五棵松地铁站的站台上,眼前是呼啸而过的列车、熙熙攘攘的人群,就在你的脚下不到四米的地方,来自千里之外的滔滔江水正在这里穿行而过,滋养着我们的首都。

  中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为2.8万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六。但是我国的水资源存在供需矛盾——北方坐拥全国64%的耕地、46%的人口,水量却只有全国19%。

  好在南方的水资源丰富,为了解决南北地区水资源供需不匹配的问题,2002年,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已经累计调水近760亿立方米,接近于一条半黄河一年的径流量,解决了沿线亿人的用水。其中,北京每10升饮用水,就有7升是南水北调送来的。天津的饮用水,更是几乎完全依赖这个伟大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西黑山分水口,在这里一分为二,左侧为天津干线,右侧向北京供水

  很多伟大的起点,都是困难,南水北调工程也不例外。工程有东、中、西三条线路,各有各的“拦路虎”。

  中线工程输水渠道“上天入地”,时而从河流上面跨越,时而钻地而出,还从地下穿越黄河,难度逆天!

  东线工程需要“水往高处流”。当时很多外国人冷嘲热讽,说我们的南水北调违背自然,注定会失败。

  2002年开工的东线一期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首批开工的项目,从江苏扬州一路北上,全长1467公里,上跨淮河、下穿黄河,最终将长江之水送至鲁北和山东半岛。

  东线的难度主要是落差,中间要经过很多地势较高的地区,最高点山东东平湖比起点江苏扬州高了40多米,总不能让水“倒流”吧?

  长江中下游的水资源被一级一级抬高了40多米,每年能为江苏、安徽、山东等地调配来600多个西湖的水量,解决了华北平原缺水的问题,并造就了千里长河“水往高处流”的奇观。

  2500年前,京杭大运河开始修凿,它乘风御水,建立了庞大而复杂的漕运体系,改变了一个又一个王朝的经济民生。历史上,京杭大运河受到过战火的侵袭,水上运输受到过铁路的冲击。

  由于京杭大运河得天独厚的平缓水道,在东线工程的源头附近,输水通道与京杭大运河逐渐合二为一、一起北上。这是大江大河的交汇,也是历史与现实的交融,“青山绿水,不负人民”的誓言穿越千年,在这一刻是如此的具象。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号称“上天入地”,起点是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所谓“上天”,就是把起点流过来的水,通过架设渡槽来运输。渡槽,是“从天上穿过”的水道,从空中俯瞰,一泓泓碧波缓缓流淌,像一条条玉带穿城而过。

  沙河渡槽全长9公里多,单槽重量达1200吨,每次吊装都相当于一次性起吊约1000辆轿车。

  施工难度这么大,为什么不让水直接从地面上走?因为中线工程沿途要穿越大小河流共686条,为了保证引水质量,引水途中不能掺杂任何其他水源,所以工程师才想到,让水坐着高架飞跃地面。

  当水源抵达郑州荥阳后,会从黄河的河床之下穿越而过,真正做到了“江水不犯河水”。在黄河之下23米至32米处,工程师采用先进的盾构技术,挖掘了两个直径约7米的隧洞,单条隧洞长为4250米。

  盾构机的刀盘日夜不休地旋转,被粉碎的砂砾土石随泥浆不断排出,在河面之下穿行700多天,终于彻底完成了跨越黄河的隧道,水源得以从黄河南岸成功到达北岸。

  这项工程并未就此结束,在穿过黄河后,水源还要继续沿着京广铁路西侧一路北上,途中经过河南新乡、河北石家庄等地,从而抵达北京和天津,至此,南来的水才算完成了它的使命。

  除了奔腾不息的东线和中线,就在此刻,南水北调的西线工程也在规划中,计划将解决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等6省的缺水问题。

  它让长江里的朵朵浪花,成为中原的涓涓细流;它让华夏大地的甘甜源泉,浸润沿线亿万人民的美好生活。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